著名陶瓷文化学者漆德三院长的四维世界

  说到漆德三先生,自然就会让人想起,这位戴着眼镜埋头耕耘孜孜不倦几十年的著名作家背后,有一大批风貌迥异的陶瓷艺术大师面孔,一篇篇脍炙人口令人称赞的陶瓷艺术评论文章,一件件意义非凡的建设性议案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于你所期望的事物上,必有收获。是啊,一个对人生目标永远执著者,注定他就是一个不平凡的人。漆德三,他就属于这种专注热爱的不平凡人。这个从幼年起长于瓷都的赤子,用他如椽之笔,构筑起他那令人赞叹而异彩纷呈的四维世界。

  

 

  漆德三院长近照

  壹|腊梅先啼血 唤作满园春

  漆德三先生的一维世界/用文学讴歌人生,自成著名作家

  文学是人学,是一切艺术创作和研究的根基,这也是漆德三先生描绘自己人生蓝图取得成功的敲门砖。

  早在读中学时,漆德三同学的作文,就常常被语文老师吴显祖拿来当作全班学生的范文讲解阅读。直到现在,漆德三先生还清晰地记得,那位吴老师儒雅博学和蔼敦厚,上课时却特别投入认真,朗读课文时摇头晃脑抑扬顿挫,颇有一派老学古究的风范,但对天资聪颖的漆德三,他却是十分赏识,厚爱三分,下课后常给漆德三同学加加小灶指点写作迷津,文学的种子,作家的梦想,就这样在少年漆德三的心里扎根。

  漆德三中学时的作文就常得到赞赏。成功的人生都是相似的。少时的禀赋加上后天努力,都能成为人生一世的亮点。漆德三先生1983年完成了第一部电影文学剧本的写作,剧本名叫《桃花恋》,他是根据我市一位老瓷艺家的儿子分配到农村教书后,与村姑发生了一段刻骨铭心的真实恋爱故事创作的,年纪轻轻的他就显露出过人的才华。

  在随后的日子里,漆德三先生始终把对文学的追寻,当成随影相伴的心灵寄托,当成滋润自己性情品格的琼浆玉液。可以说,漆德三先生对陶瓷的研究,为陶瓷艺术家们宣传推介,并且能取得很高的成就,都与他高深的文学造诣与修养是密不可分的。

  艺术都是相通的,对艺术的感悟、创作,也是相通的。漆德三先生的文学创作,始终与他对陶瓷的研究,对瓷艺家们宣传评价是相辅相成的,这从他所写的《珠山拾荒》这本书中,就可以得到佐证。

  

 

  《珠山拾荒》漆德三著

  《珠山拾荒》于2003年7月由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全书22万字,分五部分,分别是杂文散文随笔、陶瓷美术家专访、陶瓷美术书介绍、小说和陶瓷文化建设的建议等。其所收录文章基本上是在各报刊杂志上刊登发表过的。

  从这些文章发表的时间可以看出,漆德三先生进行文学创作与陶瓷文化研究、宣传推介陶艺们几乎是同时穿插进行的,只不过是在不同的阶段,各有侧重而已。即九十年代前,他创作的重点是对陶瓷研究和推广宣传瓷艺家们;九十年代后,他将文学创作与研究推介结合得更多些;到了二十一世纪,他文学创作的成就越来越高,其中以《喂奶》的成就最为突出。

  

 

  微型小说《喂奶》漆德三著

  微型小说《喂奶》虽然只有三百多字,但却获得了极高的荣誉。该小说参加了2005年,由中国微型小说学会等单位承办的全国首届手机微型小说大奖赛,并荣获二等奖。

  虽说是微型小说奖,但要论评委,恐怕是中国当代文学评委中级别最高的了,评委主任是原文化部长王蒙,评委成员是中国作协主席铁凝,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还有余华、苏童、陈村、江曾培等共8人;王蒙先生还亲自给漆德三先生颁奖,可以说是规格非常高的奖项。

  德三先生是同学中具备文才的佼佼者。当2010年母校建校70周年大庆时,邀请他主编了老三届生命之旅文集《风雨踏歌行》,给恰同学少年的无悔青春,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

  几十年零打碎敲的文学写作,不知不觉中取得了不菲的成就,漆德三先生目前正在校对文稿准备出版一本文学作品集,书名就叫《点点滴滴》,正好可以应证他进行文学创作的状态与心境。文中收集了他的小说、散文、剧本、随笔等体裁的文章近140篇,全书由9大部分和附录构成,可以说是漆德三先生对自己几十年来,从事文学创作的一个阶段性小结,从中可以窥见他文学创作的心路历程。

  不管是《珠山拾荒》还是即将面市的《点点滴滴》,都真实记录下了漆德三先生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抒发了他为人处世的仁爱情怀。

  每当谈及自己所取得的成就,漆德三先生始终都认为文学是他的挚爱,是他人生中最值得眷恋的心灵之花。

  基于漆德三先生的文学成就,他先后担任了景德镇市杂文协会副主席,加入了江西省作协,而且顺理成章地成了中国航空作家协会副主席。

  

 

  漆德三院长近照

  贰|一生恋热土 半世诉瓷情

  漆德三先生的二维世界/赞颂故乡的大美瓷器,无愧品瓷巨擘

  大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的诗里深情写道:“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一个戏嘻昌江水、钻窑洞、拾碴饼、玩瓷泥浆、穿梭在弄堂瓷器街里长大的景德镇老崽俚,他对故土的热爱,注定是刻骨铭心的。

  岁月荏苒,虽然走过风风雨雨六十多年,但他骨子里堆砌的,却是瓷的印记;灵魂里散发的,都是瓷的芬芳;梦呓里跳跃的,皆是瓷的魅影;就连走路的脚步,也是瓷的响声。

  就这样,带着童年欢快而热切的记忆,青少年漆德三的脑海里充溢着天青色等烟雨我在等着你的期盼,于回望跳跃中闪现着瓷土的氤氲,在烦恼的情怀中,澎湃着对家乡故土瓷器的咏颂,孕育了诗意般美妙动人的心绪。

  麻石弄,千年瓷都景德镇有名的小弄;瓷器街,更是一条世界闻名遐迩的小街。这两处都是漆德三先生曾经生活过的地方,承载着他童年少年青年的许多往事。

  每当回首那条狭长的里弄与热闹的街路,都会让他想起这街道里弄的人与事,都与瓷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肉联系。是啊,这个拥有十多万工匠的江南小城,千百年来以瓷的名义向世界展示文化的璀璨与神奇,创造出数不清的拍卖新闻。在人们习惯于抨击有高原没有高峰的年代,景德镇瓷器恐怕是唯一一个不断呈现高峰魅力的国之圣器。

  于是,在他读中学时,当年这个睿智的小青年,敏锐地意识到自己脚踩的这片土地,有着得天独厚的地理资源和独一无二的文化优势,是其他地区和人们所无法据有的。那些精美绝伦的瓷器,似乎有一股无形的力量,推动激励着他去赞颂讴歌。

  陶瓷的世界,是一部广博深厚的圣书,从中可以窥见历史发展的脉博与文化兴衰繁复的云烟,值得大书特书。漆德三,这个热爱家乡瓷器的瓷都赤子,从此便一头栽进陶瓷的海洋而一发不可收拾。痴迷几十年的浸润,变成了一篇篇饱含深情的文章。

  陶瓷的本质,源于自然的馈赠,吸附天地日月金木水火土之精华,集萃人类最高之智慧,最具文明标杆与历史价值的气质,因而漆德三先生的笔下,所写与陶瓷有关的文章,自然就囊括寰宇,气象万千。

  陶瓷首先是人类为生存生活而制作的,制陶术的发明,是人类进入新石器时代的主要标志之一,人类学会制陶之后,首先制造出来的,就是陶罐,陶罐具有炊具、食具和储食器的三重作用,人类就是在这三重作用之下,生命得以延长,体质得以提高,生活得以延续。可以说,陶瓷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不可替代无法估量的巨大作用。

  正因如此,就有了漆德三先生笔下《陶瓷与饮食》,《陶瓷与饮茶》《陶瓷与饮酒》等一系列与陶瓷有关的文章应运而生。

  要是以为漆先生对陶瓷的认识研究,只是停留在物质的层面上,那就太短视了。陶瓷除了广泛运用于人们吃喝饮食之外,与历史、政治、军事、经济、宗教、民族、收藏、旅游、工业、家庭、动物、植物、建筑、医药、名人、礼品、文化、艺术等等,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光文化这块,就有诗、文字、名著、熟语、成语、歇后语等等;艺术更包含了诗、书、画、印、音乐、舞蹈、摄影、盘景、雕塑、壁画、邮票等等。更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陶瓷还与尖端的国防科技等有着密切的联系,如超导、卫星的保护层、尖端发动机、万能材料等等。由此可见,陶瓷似乎无所不涉,无孔不入。未来科技与国家实力的发展竞争,似乎都离不开陶瓷。

  

 

  《陶瓷与国礼》漆德三著

  春华秋实,喜连丰赡。漆德三先生的勤奋,自然就取得了累累硕果。1990年9月,轻工业出版社出版了漆德三先生的《陶瓷纵横》一书,其中收集了他所写的57篇文章,融文化性、知识性、科学性和趣味性为一体,内容涉及到方方面面。积累是种力量,也是一种气场。

  

 

  《陶瓷纵横》漆德三著

  漆德三先生天女散花般的文章刊发,引起了国内包括台湾地区的巨大反响,台湾《壶中天地》杂志社社长万妙玲女士,在南京博物院院长梁白泉家里,看到一本《农业考古》(中国茶文化专号)杂志里,刊登有漆德三先生撰写的《陶瓷与茶》的文章,不由得赞赏有加。

  她立即写信给漆德三先生,想在其所办的《壶中天地》杂志上转载这篇文章,漆德三先生回信说有关陶瓷的文章有几十篇,万妙玲社长看后大喜过望,立即热情聘请他为《壶中天地》杂志特邀编辑,并在杂志上开辟“瓷艺人杰”与“陶瓷纵横”两个专栏,刊登了一系列他所写的陶瓷研究与推介景德镇瓷艺家的大量文章,将景德镇瓷器介绍给台湾同胞,让他们了解景德镇陶瓷的辉煌灿烂,让更多的台湾同胞热爱景德镇陶瓷,热爱祖国的文化,在宝岛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经过几十年的精心研究,漆德三先生不知不觉中,成为陶瓷研究领域颇有影响的大家,有人称他是权威,也有人美其名为泰斗,但他都轻轻一笑。

  因为热爱,所以执着。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厚积薄发是种水到渠成的必然,漆德三先生默默无闻劳作的身影里,矗立起蔚为大观的陶瓷文化之树,构成宏大激越的陶瓷文化交响乐章。

  漆德三参观各地博物馆为写《陶瓷与博物馆》,他自费专程奔波两个多月,跑遍了全国各地博物馆。搜集更多资料,他多次出国,足迹遍布世界各地。那些深藏于各大博物馆的陶瓷精品,变成了他的镜头照片笔下资料。金子只有发光的时候,才能更显其珍贵与价值。

  

 

  这些深藏不露的“大家闺秀”,也通过漆德三先生的介绍,让更多的人了解这些藏品的风采神韵,知晓其高贵与神奇。都说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若要对陶瓷有着广博精深的认识,没有大量刻苦的研究,肯定是不行的。

  为了收集资料,漆德三先生处处留心,时时有意,不管是公差在外,还是出国旅游,凡在自己能力范围可以收集到的与陶瓷有关的物品,他都会不遗余力。

  几十年来,他不断购买收集有关陶瓷的书籍、器物及相关物品,诸如火花、邮票、包装盒等,都是他收藏的范围。家中超过万册的藏书中,陶瓷书籍占有相当比例,其他与陶瓷有关的器物也占据了他图书兼收藏室内的半壁江山。

  独具慧眼的江西高校出版社,瞄准了漆德三先生这座富矿,在与其合作出版《陶瓷与音乐》、《陶瓷与博物馆》两本陶瓷学术专著后,接着《陶瓷与国礼》即将付梓。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漆德三先生一连串的出版动作,真是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

  按照漆德三先生的说法,他将在有生之年,出版“瓷百科”系列丛书10本,这是一种怎样的气魄与雄心啊!其拳拳之心,殷殷之情,可昭日月,可撼天地。

  凡听闻者,无不热血沸腾,在为漆德三先生拍案叫好的同时,更是肃然起敬。漆德三先生真可谓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啊。何况这套丛书涉猎广博,内容精深,难度很大要求很高,即便是有着几十年修研积淀者,毕其一生之功力,也没几个人敢有如此胆略去尝试力行。

  

 

  对漆德三先生陶瓷文化的研究成就,用“高山打鼓——名声在外”来比喻很是恰当。盛名之下,必然副实,这是漆德三先生的心声。成就是自己取得的,荣誉是他人给的。

  2007年,新加坡中国工艺品公司总经理、著名陶瓷收藏家蔡玉祥先生慕名找到漆德三先生,请他帮助编辑出版其收藏的大量瓷器,于当年出版了《蔡玉祥藏瓷》一书,收录100余人作品,其中陶瓷艺术正教授16人,中国工艺美术大师15人,中国陶瓷艺术大师7人,江西省工艺美术大师21人。2009年,漆德三先生受邀主编《景德镇首届工艺美术大师名作集》并兼摄影,宣传介绍了26位大师的作品和艺术人生。

  2014年漆德三先生担任了《2013中国陶瓷艺术年鉴》编辑委员会委员。2015年,他被聘请为景德镇陶瓷大学美术学院和设计艺术学院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

  景德镇陶瓷大学是全世界唯一一所以陶瓷为主的大学,在国内国际上享有很高的声誉。漆德三先生这位毕业于南京邮电学院载波专业的毕业生,却能在这种专业性很强的陶瓷大学里担任硕士学位论文答辩委员会主席,实现跨界成功的亮丽转身,真是不可思议。同年,景德镇市人民政府邀请他与人合作写《瓷名天下一一景德镇》一书。

  2016年,他又被聘为景德镇陶瓷大学陶艺实训与鉴赏高级研修班辅导老师。近年来,漆德三先生在景德镇陶瓷大学、景德镇陶瓷职业技术学院、上海展览中心上海设计周主会场、青岛出版集团艺术馆、景德镇长芗院等地主讲《陶瓷背后的故事》。

  是的,那些琳琅满目的陶瓷背后,不光有陶瓷自身的故事,也包含有他漆德三先生与陶瓷之间许许多多感人的故事。这些故事,将他闪亮地推上了社会科学研究员和中国古陶瓷学会的神圣殿堂,使他成为名副其实的陶瓷文化研究权威。

  

 

  漆德三院长近照

  叁|艺林矗百树 心香燎宇寰

  漆德三先生的三维世界/为瓷艺大师们树碑立传,当属大师推手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语,是流通世界贵逾黄金的硬通货。景德镇陶瓷之所以惊艳世人,独步天下,离不开陶瓷艺术家们的呕心沥血。任何历史都是人写就的,陶瓷文化历史亦然。研究陶瓷文化,首先就要研究那些从事陶瓷艺术创作的人,就要书写瓷艺大师们如泣如诉般的心路历程,让更多的人,了解景德镇陶瓷艺术创作的魅力所在。

  众所周知,景德镇不乏一流的瓷艺大师,但缺一流的表达与宣传。一个民族的竞争,其实质就是文化的竞争。在某种程度上,宣传是文化,是生产力,是发展繁荣自我完善的催化剂。一个热爱自己故乡的人,自然就会热爱这片土地上的陶瓷与瓷艺家们,自然就有为其所爱歌唱颂扬的冲动,这似乎是漆德三先生与生俱来弗庸置疑的情愫。

  一百多位从事瓷艺创作的艺术家,都曾是漆德三先生亲自拜访认真采写的对象。这些人当中,有瓷坛泰斗王锡良,一代宗师周国桢,瓷坛全才张松茂等等。几乎每个艺术家的名字,都是如雷贯耳的瓷坛大咖。每位艺术家,都是本耐人寻味的好书,都有着闪光而励志的一面。

  从这些艺术大师们的身上,也可以窥见历史起伏与时代变迁的痕迹。正是这些不同凡响的人生履历,孕育了他们坚忍不拔的意志与有容乃大的品格,也铸就了中国陶瓷文化伟岸的身躯与宏阔气度,从而汇聚成了中国陶瓷艺术的巅峰与海洋。心中装有泰山,前行必定巍然。漆德三先生不记得自己找过多少人,走过多少路,登过多少门,熬过多少夜,写过多少字,想过多少年事……

  岁月对很多人静好,但对漆德三先生来说,似乎只有责任与紧迫。几乎每天睁开眼睛,脑海里就浮现出与陶瓷有关的人与事。快速海量出现的信息,让他不断催促着自己,时不我待,只争朝夕。不管是对陶瓷文化的深入研究,还是对大师们的采访宣传,瓷艺作品的策展等等,无不时时刻刻当成自己的使命与担当,无不快马加鞭争分夺秒去把握。

  2009年10月,漆德三先生历时三载、十易其稿的《景德镇中国陶瓷大师》出版,这本书记载了23位中国工艺美术大师、9位中国陶瓷艺术大师的艺术生涯。

  书中收录的人员,除以上提到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王锡良和张松茂外,还有秦锡麟、王恩怀、李进、王隆夫、唐自强、刘远长、戴荣华、张育贤、熊钢如、徐庆庚、王怀俊、宁勤征、李文跃、李菊生、余仰贤、何叔水、杨苏明、饶晓晴、徐亚凤、黄卖九、赖德全等,中国陶瓷艺术大师戚培才、熊汉中、汪桂英、陆如、刘平、曾维开、舒惠娟、陆军和涂金水等人。这一连串金光闪闪的名字,几乎囊括了当时景德镇瓷坛上大部分的精英。

  此书的最大特点,就是对每位瓷艺家都有一句很精准的概括,如“对人生理想不懈的追求——李菊生”、“最年轻的大师——饶晓晴”、“珍珠彩的创始人——赖德全”、“汪派山水瓷画传人——汪桂英”、“当代婴戏’陆氏婴’——陆军”等等,此处就不一一赘举。可以说,每一位大师成功的背后,都是一部励志史;每一次成功的推介,都能增加瓷艺大师们的知名度,都会激起许多创业者的斗志,催生无数为陶瓷艺术献身的梦想。

  

 

  漆德三与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和陶瓷艺术大师的合影

  此书一出,立即引起瓷艺界和文化界的极大反响,各种好评纷至沓来,羡慕钦佩赞誉的目光蜂拥而至。有人请教漆德三先生能写这么多人这么多文章的奥秘,他很自信的说了一句:跑出来的!

  是啊,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如荀子所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如果有人问及漆德三先生幸福是什么,他肯定也会和木心一样回答:“幸福像塞尚的画那样子,幸福是一笔一笔的。”是的,漆德三先生的幸福,是用一步步丈量、一笔笔书写出来的。一路走来,每一个脚印都浸透着他的心血与汗水。

  为采访宜兴陶艺泰斗顾景舟,他多方寻找关系千方百计联系上,专程从景德镇赶到宜兴,来到顾大师家中进行采访,不料顾大师拒不见客,态度之决令人惊诧。然而真诚所至,金石为开,漆德三先生以诚恳的态度与真情实意,打动了不想被人采访的顾大师,宾主终于在愉快轻松的谈话中完成了采访与被访,这一经历成为漆德三先生采访生涯中的一段佳话。

  为采访擅长雕塑颇具传奇色彩的中国工艺美术大师刘传,漆德三先生千里迢迢专程来到广东佛山,多方打听辗转来到刘传大师家中采访,可刘传大师的一口客家话,令他闻如鸟语云里雾里,但他还是手攥钢笔本子态度恭敬地不断点着头,其实他一句也没听懂,幸好他这个机灵精带了录音机,将刘传大师的话从头至尾都录了下来,然后请懂客家话的同学帮忙翻译才得知其所谈内容,也这成为他采写过程中的一段美谈。

  几十年来,漆德三先生不遗余力地推介宣传以景德镇为主的陶瓷艺术大师们,扩大了瓷艺作品与瓷艺家们的影响,让更多的人们,对陶瓷文化和瓷艺大师们有了更深的认识,极大地提高了瓷艺作品的价值,促进了瓷艺作品的营销,为宣传和宏扬陶瓷文化,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有人将漆德三先生比喻为大师背后的大师,大师背后的推手,真是再恰当不过了。

  “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漆德三先生用自己辛勤之笔,智慧之眼,殷切之情,架起了陶瓷艺术通向大雅之堂的文化桥梁,有力地推动了陶瓷艺术从民间艺术向民族艺术转变发展,引起了社会的巨大反响,受到文化界的关注,得到了瓷艺家们的敬佩和收藏家的信任。

  毫无疑问,漆德三先生演绎了一位陶瓷美术评论家、陶瓷文化研究者与传播者的完美形象。正如中国工艺美术大师、景德镇陶瓷大学教授李菊生先生评价的那样:“他的文字,清新灵动、朴素无华,生动形象地引导着读者走近大师、走进瓷的艺术天地;他的文字,与大师的陶瓷美术作品相得益彰。……具有权威性、代表性、学术性、评论性、欣赏性和收藏性,值得一读。”如此高的评价,如此推崇的地位,就凭这些,他也可以算是奇人一个,奇事一大筐。

  

 

  漆德三院长近照

  肆|心为陶瓷立 命合景德忙

  漆德三先生的四维世界/为故乡建设出谋划策,堪称瓷都赤子

  一位将故乡的爱嵌入骨髓里者,他必定会用这种爱来燃烧自己。漆德三先生始终以自己是一个景德镇人为骄傲,他每次到外面出差,吃饭时都要拿起餐桌上的盘碗杯盏翻过来瞧瞧底部,看看是不是景德镇生产的,处处以是景德镇的产品为荣,在满足自己荣誉感的同时,也不失时机地向别人宣传景德镇的陶瓷文化,介绍景德镇的陶瓷产品和瓷艺大师。

  一位终生与瓷结缘的人,就是一位品性高洁者。漆德三先生对故乡的大爱,还充分体现在他为景德镇的建设发展出谋划策,献计建言上。

  早在上世纪的1987年,漆德三先生在一次由景德镇市委、市政府和市社联三家联合举办的研讨会上,激动地宣读了自己那篇《建议景德镇市尽快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的论文,他根据自己几个月来外出考察调研活动的收获,首次高瞻远瞩地提出要尽快在景德镇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的建议,经过政府有关部门3年的努力,终于在1990年实现了这一愿望,1991年第1期的《景德镇地方志》上专门对此作了记载。

  而景德镇国际陶瓷节的举办,是在景德镇历史上载入史册的大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其为景德镇陶瓷走向世界拉开了崭新的帷幕;即使是从2004年起开始更名为中国瓷都——景德镇国际博览会的举办,他这位首倡者也功不可没。

  因提议《建议景德镇市尽快举办国际陶瓷博览会》,景德镇市人民政府给漆德三颁发荣誉证书。

  就在1987年景德镇市组织的同样性质的另一次研讨会上,漆德三提出要将景德镇的名瓷,印在邮票上全国发行,这样,就能让我们的陶瓷及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与熟悉,他的这一建议,也在1991年的第二届景德镇国际陶瓷节开幕式上得以落实,由邮电部宣布发行了一套六枚《景德镇瓷器》特种邮票,为扩大景德镇陶瓷的影响,起到了十分重要的宣传作用。

  30多年来,漆德三先生积极向景德镇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提出的各种建议近30条,涉及内容很广泛,既有宏观设计,也有具体措施。

  大的方面如建议尽快举办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努力发展陶瓷文化,提高陶瓷出口创汇能力等等。

  细的方面,都是符合实际很有操作性的。如在谈到举办陶瓷博览会时,要举办时装表演,设立美食一条街,举办陶瓷文化书市,制作新颖节杯,出版陶瓷节画册,多邀记者参节采访并对好新闻奖励,陶瓷产品展销结合,节前展开贸易洽谈,邀请著名文艺家演出,媒介开展为陶瓷节出点子活动等等。

  当谈及发展陶瓷文化时,他提出制作一些巨型陶瓷城市雕塑,扩大景德镇陶瓷馆的规模,多拍摄陶瓷方面的电视专题片,尽快发行景德镇陶瓷邮票等等措施。

  在谈在提高陶瓷出口创汇能力时,他提出要提高出口陶瓷质量,改革工贸脱节体制,调整产品结构重点生产炻器和艺术瓷,到国外建小型瓷厂、销售或联营公司,到国外举办陶瓷展销会,加强信息和宣传工作,重视代销商和推销员作用,培养精通西方美术专业人才,改进包装水平等等。

  漆德三先生提出的一系列建议和措施,基本上被市委、市政府及有关单位采纳。政府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都在有组织有步骤地落实这些合理性的建议。事实上,漆德三先生所做的这些,是一个政府智囊的角色。就像歌曲里所唱的“谁不说咱家乡好啊”的背后,饱含着一位赤子般炽热的情怀。

  当盛大的陶瓷博览会隆重举行时,当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商人、政要、艺术家们川流不息于瓷都的大街小巷,当千年瓷都的光芒日益照射到更远大洲大洋不同肤色的人群时,人们不应该忘记,在这座以瓷立命的城市中,有一个热爱家乡胜于自己生命的漆德三。

  规模宏大的新陶瓷馆落成开馆了,现在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座陶瓷馆时,展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个厚重大气的藏馆,但跑遍全国及世界各地博物馆的漆德三,还有新的想法,有更高的追求。他从比较和发展的角度,敏锐地认识到光有这些还不够,还应该增加一个综合性博物馆和一个现代陶瓷艺术藏品博物馆等等。

  何为执着,执着就是永远不满足于既有的成功,不安于眼下取得的成就。

  是啊,最近经漆德三先生提议,作为景德镇地标性建筑的大瓷碗也建成了,还获得了2017年世界备受期待十大建筑的荣誉称号……

  按理说,漆德三先生应该是功成名就,心满意足了。然而,一直关注家乡变化的漆德三先生,总会根据情况的变化,总有新的发现,总会不断地提出新的建议。例如近来他根据自己对瓷都景德镇整体状况的调研,又在大声疾呼瓷坛急需陶瓷艺术理论家和批评家,瓷坛呼唤经纪人,瓷坛呼唤拍卖公司等等。漆德三先生为了将自己的家乡建设得更加美好,用呕心沥血、殚精竭虑来形容毫不过分。

  “为报今年春色好,花光月影宜相照。”相信漆德三先生始终会以一个瓷都赤子之心,用挚爱伴随着自己的故乡走向越来越美好的未来。

  最后,笔者觉得有必要说明的是,漆德三先生曾经就职的是国内一流的军工企业,他担任该公司的党委委员兼宣传部长,而且还办了一份在系统内叫得响的报纸并主编了《昌河20年》一书。在单位上,他不仅是位兢兢业业、非常称职的领导,更是一位令人尊敬、博学多才的儒将。

  几十年来,他以超出常人的努力与智慧,来回于单位的会议室、编辑部、大礼堂、办公室、车间和运动场里,穿梭于作协、记者协会、美协、陶艺协会、摄影协会、考古学会和杂文协会之间,现身于书展、研讨会、电视演播室、发布会、瓷展、演讲台、瓷博会或博物馆中,完成了融著名作家、大师推手、品瓷巨擘与瓷都赤子等角色为一身的华丽蜕变。是为幸,则吾辈幸,瓷都幸,而瓷国甚幸矣!

  文章作者简介:刘庆玉,公安部文联签约作家,鲁迅文学院第23届中青年作家高研班学员,中国报告文学学会会员,全国公安文联会员,江西省作协会员,《散文选刊.下半月》杂志签约作家,南昌大学影视艺术研究中心兼职教授,景德镇市珠山区作协主席。已出版长篇小说6部,诗集1部等,约300万字。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