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军
本站通讯员:郑建军
中铁十二局集团

昔日铿锵玫瑰  而今绽放依然 ——原铁道兵5808部队学生14连《月池沟纪事》发布会纪实

昔日铿锵玫瑰  而今绽放依然
——原铁道兵5808部队学生14连《月池沟纪事》发布会纪实
 
 
       学生14连全称是“2107工程(襄渝铁路)学生民兵14连”,配属铁道兵二师八团管理,并根据部队番号编列为“5808部队学生14连”,是全团唯一一个女子学兵连。连队由西安铁一中、交大附中、西安二中、西安三中、西安二十二中、西安师范学校、咸阳铁中共七所学校的174名六九届初中毕业女学生和两名地方带队干部组成。连长辛素珍(西安统计学校)、副连长庄海博(陕西秦岭考察队),副指导员及事务长均由学生干部兼任。这些当年只有十六七岁的女学生,如今都已经是七旬以上的老人了。
 
20240515-《月池沟纪事——学生十四连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周年纪念文集》      5月15日,对5808部队学生14连的战友们来说,是个非常重要的好日子。这一天全连战友齐聚陕西西安市的川仁和酒楼,共同庆祝她们参加襄渝铁路建设五十四周年,并举行了纪念文集《月池沟纪事》一书出版发布会。
   这天,新书发布和战友聚会原定上午十时半举行,然而,不到9点,就有性急的战友们已经陆续坐地铁、公交车匆匆赶到了聚会地点。甚至还有几人是坐飞机专程从北京、上海、南京、海南等地,不远千里赶回来的,只为参加连队五十年后重相聚这一重大活动,共同怀念那难忘的青春岁月,怀念襄渝铁路“月池沟”留给她们的美好记忆。
   一进大厅,红色的5808部队学生14连的连旗,醒目地挂在木隔断上;旁边的接待桌旁,王惠萍、刘什两人已准备好纸笔、签到本,微笑以待;雷巧兰、费露霞、苏春花、王引娣、翟杏花等同学认真地把硬面精装的《月池沟纪事》一书,一本本的装入早已备好的手提袋中;祝海珍和李荣华两人则专程去迎接14连已八十高寿的前连队副连长、当年的带队干部庄海博;墨晓萍和林阿玉、魏朔南按照会前征编组的安排,再次认真负责检查着音响设备是否通畅……每一个征编组的成员及热心的志愿者战友,都在有条不紊的按照先前的分工安排落实着计划,大家只有一个心愿:一定要让今天的新书发布会和战友聚会取得圆满成功!
   很快,久别重逢的战友不约而同地来到现场。战友相见,少不了一个暖心的拥抱,他们相互握手,嘘寒问暖,每个紧紧相拥的身影,都令人感动,这是五十年后的再相聚,是心底炽热感情的大爆发。时光可以消失,但三线情谊却永远不会消失。每一次的相聚,都会使我们重温起一起同甘共苦的日子,回忆起那段激情燃烧的岁月,铭心刻骨,历久弥新,永不褪色。
   嘉宾的到来给会场陡增喜庆。有原5852部队学生15连、曾任陕西省纪委副书记纪相忠战友;有5808部队学生10连费建新及战友康健、黄振武、王利学;有5808部队学生12连宋民生及张亚平、李银胜、王瑞琦战友;有5808部队学生13连朱经建、陈富山、魏朔南、杨建华、张钢、权西元战友;有5809部队学生17连贾小平战友;还有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会长王红旗及副秘书长查新年及特邀嘉宾——铁道兵战友网、中国铁路工程建设网-铁道部工程交易中心上海分中心的特邀编辑郑建军战友。
   “一切准备就绪,可以开始了。”学生13连的魏朔南战友是这次战友聚会聘请的音响师,《月池沟纪事》一书最后的串稿就是这位战友帮助调整了八次才完成的,他还帮忙修复了不少残损的老照片,对学生14连出书支持帮助很大。
   大会主持人是学生14连的林阿玉同学。林阿玉同学曾是当年5808部队宣传队队员之一,在八团演出的京剧《智取威虎山》中扮演猎户李永奇的母亲。她用那依然铿锵有力的声音宣布了战友聚会及《月池沟纪事》一书发布会正式开始。
   舞台上方是以学生14连当年的连队驻地月池沟为背景设计的画面,“《月池沟纪事》发布会”异常醒目。
   在介绍了各位应邀嘉宾后,主持人提议:全体起立,向已逝去的连长辛素珍同志、军代表欧运昌连长、黄刁成副指导员、黄随军同志及亲爱的17位战友默哀……大会在齐声高歌《铁道兵战士志在四方》中拉开帷幕,这嘹亮的歌声回荡在会场上空,也回荡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
   当年的副指导员李翠荣,作为《月池沟纪事》纪念文集征编组组长首先发言,对今天到场的各位来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地感谢!并详细介绍了在《月池沟纪事》一书的筹备过程中,征编组的同学们全力以赴各司其职的情况:王惠萍战友在连队群里反复宣传动员,热情鼓励战友们积极投稿,又复制粘贴读者评论;祝海珍战友认真辨认老照片,在班排照片后面核实填写下每一位战友名单。尤其是编辑组的三位文字编辑,更是呕心沥血,逐字逐句修改每一篇文章。有时甚至是根据提供的线索重新代写。因过度劳累,权郁主编曾两次住院,在病床上打着点滴还在坚持修改书稿;刘什身患癌症,做完大手术还在恢复期就在家中边吃药边写稿件;墨晓萍孙女有病不能离开,就电话采访同学们,为不善写作的同学整理稿件。可以说,这本文集凝聚着战友们的热情,更凝聚着无私奉献团结奋斗的三线精神。
   特别是学生13连的朱经建和魏朔南战友,他们不怕麻烦,不辞辛苦一遍遍地帮着编排书稿,先后调整了8次才总算完成。真正是三线精神的又一次具体体现。
   权郁作为该书的总编,向大家汇报了此书的编辑成书过程。《月池沟纪事》一书总计168000字,共分回忆篇、重逢篇、巾帼风采篇和纪念活动篇四个篇章,收录文章66篇、三言两语6则、感言12则、巾帼风采文图31幅,共410页。这本回忆文集从征文到出版,历时一年八个月,时间之长,坎坷之多,对于如今大多七旬年纪的人来说,令人唏嘘。
   最初的设想,原是几个连队分别征稿后,再筛选有特色的文章联合编辑出版一本铁八团学生连的回忆文集,等到发现十连、十三连文稿均突破百篇,已经无法取舍后,遂决定四个学生连各自独立成书,形成相互关联的四本回忆丛书。计划临时变动,决定了征编组工作难度的增加。考虑到战友们都已是七旬老人,记忆减退,写文章不易的难处,编辑组的同志积极参加战友们的大小聚会,现场动员采访,听大家讲故事。哪怕只写个只言片语,也由编辑组加工润色组成文章。墨晓萍的《我们的炊事班》一文就是现场采访,整理后成文的。
   14连的首任军代表、后担任中铁十二局集团党委书记的胡莫愁战友也积极响应学生连号召,发来了《我当过红色娘子军连的洪常青》一文,李友珍军代表的《朝夕相处襄渝线 军民情缘永绵延》一文,赵珍军代表的《足迹》和《连队“八大员”的风采》两篇文章,都给文集增添了不少亮色。
   她们又根据来稿内容,增设了《重逢篇》《巾帼风采篇》。特别是《巾帼风采篇》中,有我国第一代电力机车女司机刘淑燕,有在铁路系统全国快速机修大赛中荣获金奖的三八女子检车班:班长是14连原女子木工班班长钱红联,成员有14连苏春华、赵爱菊、姚菊梅、邵华;还有略阳供电段三八女子带电作业班成员张祥战友,她们的事迹深深感动了主编权郁,她用简炼的文字给每张照片写下评语,使平面的工作照有了立体感,显现出鲜活的风采。对张祥的工作照她这样评价:你象凌空翱翔的海燕,俯瞰着承载理想的列车,在铺垫着青春的路基上前行!这些征集到的照片和事迹,彰显了三线退场后,战友们在不同的平凡岗位上做出的成绩和贡献。
   她们的风采让人敬佩和感动,所以增加了这一内容,记录下这些七旬老人人生中曾经的“高光”时刻,也使连队的回忆文集有了独有鲜明的特点。
   发布会上还专门播放了胡莫愁领导及军代表李友珍战友发来的视频祝贺。五十多年未见,听见他(她)们如同当年一般亲切的话语,不少人流下了热泪。而当年的带队干部,已经八十多岁的庄海博副连长,她的简短祝辞更是赢得同学们雷鸣般的掌声。
   兄弟连队代表纷纷上台致贺辞,并对《月池沟纪事》这本书给予很高的评价。战友纪相忠说:“我连最近也计划出书,14连的成功对我们启发很大,同时我们觉得14连征编组的同志很了不起,用集体的智慧创作出了连队回忆录。”
   朱经建作为铁道兵八团学生连征文集的总策划、总编辑上台发言表示:14连的发布会将是八团学生连征文活动的完美收官之作。同时他还谈到,最近安康党史办正在大力搜集当年的有关资料,准备编入安康党史。希望同学们的回忆录都能编入其中,做为一份厚重的历史资料永远留存。
   学生10连的费建新战友则夸14连作为八团唯一的女子连队,在三线建设中有着卓越的贡献。这本《月池沟纪事》装祯典雅、怀旧,书名朴实,是我们几个连队出书中的精品。
   九团17连的贾小平战友则表示,“14连把这段经历重新记录下来,汇集成册,追寻战斗足迹,祭奠青春岁月,并留给后人,确实功德无量。这个文集,不只属于14连,她应该是全部学兵连的巨大精神财富,是学兵文化园地里盛开的一株鲜艳的花朵,是整个学兵团队唱响的又一首高亢的赞歌。”
   宋民生则代表学生12连上台致辞,张亚平还赠送了书法作品。王红旗则代表陕西省铁道兵文化联谊会向《月池沟纪事》文集的出版表示衷心的祝贺,并赠送了《风华正茂——铁道兵女兵风采录》一书。
   原铁道兵郑建军战友作为铁道兵战友网的代表,他表示:《月池沟纪事》一书写的是女学生在陕南襄渝铁路施工现场的点点滴滴,留下的是学生曾经的过去,留下的是她们的青春岁月,是留给历史事件的后人和后辈子孙,因此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最后上场发言的是14连爱说爱笑,被大家称为“霞霞”的费露霞战友,她滿怀激情的发言表达了战友们共同的心声——“我们永远也不会忘记自已曾经是铁道兵5808部队学生14连的一名战士。这份眷恋,铭心刻骨,也将伴随我们团结一心走向未来。”
   大会最后在所有参会人员一起合影留念后落下帷幕。
   发布会虽然圆满结束了,但是它带来的影响还在继续——翻开《月池沟纪事》,那一篇生动鲜活详实的回忆文章会带我们回到曾经的激情岁月,也会告诉后来人,共和国辉煌的建设历史上,曾经有我们这一支年轻的、敢于迎难而上的学兵队伍,和铁道兵、民兵一起,在群山中凿隧架桥,为祖国修筑了一条连接西南的钢铁大动脉。那日夜奔驰的火车就是我们青春的赞歌,不断延伸的铁轨就是我们坚强的脊梁。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