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南海北建工人 | 王广斌:从向“智”而行到以“智”赋能

      “各点位注意,大屏显示还有工人未按规定佩戴安全帽,请监督改正。” 
      “收到!”  
      “收到……收到。”  
         8月26日,清晨。北新路桥集团G3036阿克苏至阿拉尔高速公路工程(以下简称:阿阿高速公路项目)第二合同段梁场负责人王广斌在项目数字化中心仔细观察着智慧系统后台数据,鼠标不停移动,放大、缩小,切换画面,每一个细节都不放过。  
         结束了每日例行的“云上”检查后,他走进生产现场,认真检查各点位数控生产设备及各工种机器人运行情况,为前方施工顺利推进做好保障。  
        年仅26岁的王广斌,虽参加工作时间不长,但却经历了工程建设从传统建造到智能建造的改变。  
        “工作3年参建了3个公路项目,而且都包含大型桥梁工程。2021年,我职业生涯的第一个工程是广平高速第四标段连接线大桥。”王广斌回忆道,“那时,我还是项目实习技术员,测量、桩基、边坡防护、桥面系……什么活儿我都抢着干,工地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智能化,需要大量人力,焊接一个普通的钢筋笼就需要8个工人。”  
        人工成本、材料成本、时间成本,在王广斌的印象中项目的这些支出是必不可少的,然而没过多久,项目上的变化,刷新了他的认知。
2022年2月,他转战来到兵团“十四五”重点工程图昆公路第二合同段,参与叶尔羌河特大桥项目建设。  
        王广斌说:“当时接到任务,3个月内必须完成项目综合场站的建设,时间紧任务重,初出茅庐的我,天天挂着黑眼圈,白天施工晚上加班学习。”厚厚的图纸每一页都密密麻麻地记录着设计思路和修改意见,他时而拿起红笔勾勾画画,时而沉思片刻,仿佛在与这些冰冷的线条进行无声地对话。  
        该项目综合场站包括梁场、钢筋场、拌合站等,陆续引进了新设备,虽然数量不多,但是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成本。  
        “钢筋笼焊接不需要那么多人力,实现了半自动化生产,焊接可以让机器完成,节约了两到三个人工。”就是从这个时候起,王广斌认识到工程项目正向数字化、绿色化方向发展,建设效率大幅度提升。  
         今年3月,他再次接到综合场站建设任务,前往阿阿高速公路项目第二合同段。虽然有同类经验作为背书,但不同以往的是,项目迎来了更多的“新成员”,并且个个身怀绝技。  
“就好像机器人总动员,突然来了很多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一时间不知该怎么办。”根据实际情况和智能综合场站的设计要求,王广斌对设计图纸进行了多次修改,不断请教经验丰富的技术员,尽可能让场站的建设更加规整、合理。
         同时,他还面临着如何在短时间内学习操作这些智能设备,实现人机协作,高效完成施工任务。“数控钢筋笼滚焊机的到来,让钢筋笼走向自动化生产,工人使用量由8个减少到3个,而且速度和质量都提高了。”王广斌对高科技带来的改变兴奋不已,一一列举着“新成员”的优点,分享学习心得,他说:“刚开始确实吃力,慢慢琢磨,一步步去学习,这个按钮做什么,进入这个页面又代表着什么……学习了一段时间后,发现每款智能设备和机器人之间都有一定联系,这使我的学习效率变得更高了。”  
         该项目共计29座桥梁、2个互通立交桥。桥梁结构复杂、角度变化多样,因此梁场每日需要生产很多不同型号的预制梁板,每一样数据必须做到精准无误,才能顺利地架起一座座桥梁。  
        王广斌介绍说:“过去,每一块梁板都需要人工反复测量才能得到相对准确的数据,现在这些测量的活儿都是智能设备在干,我们只需要做好质量把关就可以,节省的时间可以干其他事情,还有效避免了因质量和尺寸问题而返工的情况。”  
         智慧用电、AI报警器、自动养护喷淋系统……项目工地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引进新设备,不断完善工程智能建造体系。  
        “我觉得工作内容越来越充实,新事物新知识也让我们这些年轻技术员的成长之路充满挑战。”  正如王广斌所说,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唯有接受挑战,勇往直前才能充分享受科技时代带来的便利,以数智赋能行业,以青春践行使命。
《中国石油和化工》杂志社有限公司 - 官方网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