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记老铁道兵赵友发
一个初中没毕业、且不会电脑打字,五十岁之后才学“艺”, 一年能发表近千篇稿子、作品上过各类报刊,还曾拿过股份公司宣传报道奖,被公司树为新闻报道的标兵。
他就是人称新闻报道“专业户”——赵友发。
虽有“三高”,拼命三郎
人上了年纪,各种病就找上门了。赵友发也不例外,五十岁之后患上了“三高”,可他偏偏不信那个邪。一次,为了采访一对塔吊夫妻,他不顾多人的劝阻,执意爬到35米高的塔吊驾驶室去摄影。塔吊司机曾现红感叹道,“赵老师上塔吊的速度都快赶上我了。”后来他撰写的《隔空相望的塔吊夫妻工》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意志坚定、永不服输的铁道兵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曾当过班长、施工员、统计员、工程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及工会主席,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公司“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会干部”等荣誉。
先天不足,后天奋发
赵友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初中没毕业就到生产队挣工分去了,他常常自责自己没读上书,可连公司领导都尊称他为“赵老师”,公司有大型活动都会邀请他去帮忙,项目各类活动他都积极协同杨莉莉、水均安提前策划、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可见他真的是有“两把刷子”。凭着后天不懈的艰辛努力,他用汗水和毅力填补着先天的不足。
正是靠着这种倔强,让他在宣传报道中,总比别人付出的要多一些。照片拍的不好,那就多拍几张,总能挑选到最好的;初稿写的差,那就多改几遍,三分写七分改,作品不达标决不出手;坚持新闻不过夜,晚上不管忙到几点,忍着病痛也要把稿件发表后才回宿舍休息……
付出必有回报。两年来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铁道建筑报》、《人民铁道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交通报》、《陕西工人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报刊、网站发表近千篇,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种组织的奖项;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荣获中国铁建股份公司2017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项目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及“新闻报道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他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人过五十不学艺”的魔咒。
学海无涯,再度出发
赵友发虽然再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但他学习钻研的劲头并没减。“老赵年龄虽大,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勤奋好学,其能力几乎达到专业记者水准了。”项目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李福勇深有感慨地说。
学习,在他看来,痛并快乐着。项目购进一台无人机,他反复翻阅说明书,寻找视频教程;根据工作需要,他学习了图片剪辑;录摄及制作小视频,甚至还学习了近景魔术……
“从赵友发身上可以感受到铁道兵那种敬业及吃苦精神,这正是新时代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项目党支部书记邓正徳说。
退休后他有个心愿,就是静下心来写一本《铁兵情怀》的书籍,记录铁道兵在那个艰苦岁月中战斗生活的故事,回忆70年来中国铁建在发展道路上的丰功伟绩。
听他女儿讲,家里的箱子里一直存放着一套新军装,我爸说他“走”时就穿这套军装,使他的心愿回到最初的起点——青藏线,和铁道兵战友的英灵相聚,然后告诉他们,我们曾经共同祷告的中国铁建繁花似锦已经降临……
他就是人称新闻报道“专业户”——赵友发。
虽有“三高”,拼命三郎
人上了年纪,各种病就找上门了。赵友发也不例外,五十岁之后患上了“三高”,可他偏偏不信那个邪。一次,为了采访一对塔吊夫妻,他不顾多人的劝阻,执意爬到35米高的塔吊驾驶室去摄影。塔吊司机曾现红感叹道,“赵老师上塔吊的速度都快赶上我了。”后来他撰写的《隔空相望的塔吊夫妻工》发表后引起了巨大反响。
意志坚定、永不服输的铁道兵精神在他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他曾当过班长、施工员、统计员、工程队队长、党支部书记及工会主席,不论担任何种职务,他始终严格要求自己;期间荣立三等功一次,多次被评为集团公司、公司“新闻报道先进个人”“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先进工会干部”等荣誉。
先天不足,后天奋发
赵友发小时候因为家里穷,初中没毕业就到生产队挣工分去了,他常常自责自己没读上书,可连公司领导都尊称他为“赵老师”,公司有大型活动都会邀请他去帮忙,项目各类活动他都积极协同杨莉莉、水均安提前策划、且组织得有条不紊,可见他真的是有“两把刷子”。凭着后天不懈的艰辛努力,他用汗水和毅力填补着先天的不足。
正是靠着这种倔强,让他在宣传报道中,总比别人付出的要多一些。照片拍的不好,那就多拍几张,总能挑选到最好的;初稿写的差,那就多改几遍,三分写七分改,作品不达标决不出手;坚持新闻不过夜,晚上不管忙到几点,忍着病痛也要把稿件发表后才回宿舍休息……
付出必有回报。两年来他的作品先后在《中国铁道建筑报》、《人民铁道报》、《中国建设报》、《中国交通报》、《陕西工人报》、人民网、新华网等报刊、网站发表近千篇,他的作品多次获得各种组织的奖项;在他和团队的共同努力下,项目荣获中国铁建股份公司2017年度“企业文化建设优秀项目部”、公司“企业文化建设先进单位”及“新闻报道一等奖”等荣誉称号,他用实际行动打破了“人过五十不学艺”的魔咒。
学海无涯,再度出发
赵友发虽然再有一年多就要退休了,但他学习钻研的劲头并没减。“老赵年龄虽大,文化水平也不高,但勤奋好学,其能力几乎达到专业记者水准了。”项目副总工程师兼工程部部长李福勇深有感慨地说。
学习,在他看来,痛并快乐着。项目购进一台无人机,他反复翻阅说明书,寻找视频教程;根据工作需要,他学习了图片剪辑;录摄及制作小视频,甚至还学习了近景魔术……
“从赵友发身上可以感受到铁道兵那种敬业及吃苦精神,这正是新时代年轻人值得学习的地方。”项目党支部书记邓正徳说。
退休后他有个心愿,就是静下心来写一本《铁兵情怀》的书籍,记录铁道兵在那个艰苦岁月中战斗生活的故事,回忆70年来中国铁建在发展道路上的丰功伟绩。
听他女儿讲,家里的箱子里一直存放着一套新军装,我爸说他“走”时就穿这套军装,使他的心愿回到最初的起点——青藏线,和铁道兵战友的英灵相聚,然后告诉他们,我们曾经共同祷告的中国铁建繁花似锦已经降临……
为您推荐